8月24日上午9点,托克托发电公司供热首站所有人的目光都锁定在一台重达六十八吨的热网加热器上。当天,它将穿过供热首站十八米吊装口,在狭窄空间里完成一场“高空精准着陆”。
热网加热器是供热系统的核心设备,与1、2号机组供热改造同步进行。
“所有人注意!最后一次检查钢丝绳吊点、吊车制动情况!”
托克托发电公司供热小组组长乔文艺的声音传遍全场,他在大型吊装设备之间来回检查,安全帽下因常年户外作业而晒得黑红的脸庞上挂满了汗珠。此刻,一台六百五十吨主吊车早已就位,吊臂高高扬起、蓄势待发;两台三百吨辅助吊车则在一旁等候,随时准备开展工作。
“咱们这次吊装作业,设备重六十八吨,起吊高度十八米,难度比较大。各位要盯紧现场,统一听从起重指挥命令,监护人员发现异常,立刻停止作业,绝对不能强行起吊!”乔文艺不断叮嘱着现场作业人员。
若供热首站尚未搭建顶棚,吊车大臂可直接舒展,将加热器稳稳吊起并精准落至工位。这般操作,一般来说只是常规吊装。但现实情况是,这座供热首站已封顶运行两年。为此,施工团队另辟蹊径,在墙体上破开一个吊装口,由此展开一场精细操作:主吊负责将加热器的一端送入吊装口搭在预设轨道上,然后辅吊受力让另一端保持平衡;待两端初步就位后,再通过牵引装置将加热器横向平移推进。最终加热器整体完全落至地面承力点,各部位受力均匀稳定后,辅吊松绳撤出。如此环环相扣的协同作业,才是本次吊装任务真正的挑战所在。
供热小组组员李欣手里攥着吊装方案,眼睛紧紧盯着正在试车的吊车大臂,前半个月里,他们反复模拟了二十多次吊装流程,从六百五十吨主吊的站位到三百吨辅吊的角度,每个数据都刻在脑子里,可真到了正式吊装这一天,心还是悬到了嗓子眼。
“各岗位注意!核对起重机参数,起吊!”
随着起重指挥的哨音响起,主吊的钢丝绳缓缓绷紧,汽车吊发动机的轰鸣声与尖锐的哨声交织,在场人员不约而同屏住呼吸,目光追随着逐渐升空的“庞然大物”来到了吊装口的位置。
“主吊钢丝绳张力正常!辅吊准备接位!”
“主吊稳住,安全绳拉紧,辅吊完全受力后汇报情况!”对讲机里起重指挥的声音沉稳浑厚。
操作室里,主吊司机握着操纵杆,紧盯仪表盘跳动的数字,每一次微调都如在针尖上找平衡;地面上,施工人员攥着安全绳,细微调整力度,一松一紧之间掌握微妙平衡。
当加热器一头完全进入轨道、另一头被辅吊吊稳后,主吊缓缓松绳退出。
“水平拖曳!手拉葫芦同步发力!”四名队员上前,“哗啦啦”的链条声中,带轮托盘载着加热器沿轨道缓缓移动,一点点靠近安装基座。
从设备起吊的那一刻算起,三个小时悄然流逝。然而现场没有一个人喊累,即便口干舌燥,大家喝水也只是匆匆几口,便又迅速投入到工作中。整个现场被一种紧张而有序的氛围紧紧包裹着,每个人的眼神专注而坚定,手中的动作一刻也不停歇。
时间来到下午13点。
“加热器到位!”随着起重指挥的呼喊,现场先是短暂地安静了一瞬,紧接着,如雷般的掌声骤然爆发,这掌声是对团队努力与协作的肯定,也是对成功完成这一关键步骤的欢呼。
李欣一屁股坐在地上,汗水在他后背洇出一片大大的痕迹。他望着那已经就位、稳稳当当的设备,眼中满是自豪与欣慰。
“有了这次经验,下一台吊装心里就更有底了!”他兴奋地说道,话语中充满了信心。
微风轻轻拂过热闹的工地,带着几分初秋的凉爽。乔文艺拍了拍李欣的肩膀,笑着说道:“咱们加油干,让大家暖暖和和过冬天!”